查看原文
其他

工精技深夺华美 艺巧刀妙成佳品 ——记牙雕大师李定宁

里翔 南国文艺 2023-04-10


李定宁大师作品《盛世乾坤(57层象牙球)》


大型牙雕《天女散花》《大圣闹蟠桃》《宝莲灯》《月宫明灯》……牙雕大师李定宁从事象牙雕刻60余载,佳作累累,获奖无数。他擅长雕刻人物、花卉及通雕,“绝活”是古典仕女,形态婀娜,线条流畅,寓意深长,颇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之韵味。在牙雕造型设计及艺术风格上,李定宁善于融会中外美术理论和雕塑技法,大胆创新,形成轻飘剔透的艺术风格,把广州牙雕的艺术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定宁


“我这么多年只做一件事,那就是象牙雕刻。”李定宁感慨道。长期以来,李定宁始终心无旁骛,每时每刻专注于牙雕,保持一颗对牙雕艺术的虔诚之心。对李定宁而言,一件牙雕便是一个天地。他将牙雕作为其物质需求与精神寄托的载体,融其心身,并倾注了一辈子的心血与才情,其命运、人生的酸甜苦辣与牙雕行业的兴衰、沉浮联结在一起。其子李斌成说:“我爸在家里,除了牙雕,其他事情几乎是充耳不闻。你跟他说话,他却神游在牙雕艺术中,我们家人都习惯了……”也许是与牙雕朝夕相伴数十载之故,李定宁为人温良、内敛、亲和,令人一见如故,恰如象牙的品质。

 


结缘牙雕  苦心研磨


1932年,李定宁出生于广州一个世代从事牙雕的家庭,他的祖籍是南海县西樵乡。说起祖籍,李定宁深为自己是南海人感到骄傲:“此前很多牙雕艺人都是南海人,所以很多行话都带有南海话的习惯。我家从爷爷一代就开始从事象牙雕刻了,至今已经有四代人了。”


李定宁的祖父李君禄曾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广州大新路经营一家店铺,叫“联昌号”,专做象牙工艺品及洋货等生意。后来李君禄将“联昌号”交由李定宁的父亲李党安打理。李定宁有个大哥叫李定荣,从小就学习象牙雕刻。十二三岁时,李定宁在父亲与大哥的耳濡目染下,开始着手制作牙雕。不知不觉间,他对千姿百态的牙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选购象牙、设计象牙、雕刻象牙成了他一生追求的目标。“当时大哥是我的师傅,从如何塑造泥模到下第一刀,都是他大哥教给我的。”李定宁说。


李定宁作品《持扇仕女》


据李定宁回忆,他第一件雕刻作品是仕女牙雕,当时他觉得仕女很漂亮,而且也是打基础的难关,于是他毅然选择了制作最难的仕女牙雕。李定宁说,以仕女牙雕打基础,把仕女的神态、比例都雕刻好,那么以后雕刻其他的山水、人物等就非常简单了。他还记得做完第一件仕女牙雕时的情景:“我当时开心得合不拢嘴。”后来,李定宁随兄长到香港学习牙雕,因为有了大哥的言传身教,加上自己勤奋好学,李定宁的牙雕技艺进步很快。到了1953年,父亲见到人民政府很关注和支持牙雕工艺,还组织出口,便急忙写信让兄弟俩速回广州发展。


1954年,李定宁在牙雕店铺承接一些象牙来料加工,维持生计。1956年,广州市政府开始组织手工行业私人作坊走集体合作化道路,李定宁参加了广州市第一象牙雕刻生产合作社(国营大新象牙工艺厂的前身)。李定宁打心眼里觉得,应该把学到的牙雕技艺发挥出来,帮国家多制造一些牙雕精品。


少年时,李定宁读了些书,虽然初中没毕业,但在牙雕行业已算得上有知识有文化了,进入大新象牙工艺厂后,李定宁被定为五级技工。用他的话说:“过去只可以‘偷师’,但即使是最差的一个,也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在厂里,李定宁不仅是一名业务骨干,还兼当起教员。李定宁自然非常了解那一时代的手艺人:由于战乱,手工业者大多文化水平很低,不会写字,不会画画,不懂人体构成,只知道动手制作等。李定宁意识到,要做好牙雕工艺品,必须提高牙雕艺人的文化素养。


为此,李定宁下班后就经常给工人们“扫盲”,他因此被同事们称为“模范教师”。李定宁一方面诲人不倦,另一方面又善于学习。大新象牙工艺厂看到李定宁好学,在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期间,将李定宁单独留下来,让他制作一尊24寸高、约20公斤重的仕女产品,这是他学艺以来第一次独立制作大型牙雕人物作品。正是这次经历,使李定宁确立了主攻象牙人物题材的艺术方向。同年,李定宁被广州大新象牙工艺厂选派到北京牙雕厂学习交流。这是他牙雕技艺得以升华的一个转折点,也为其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北京的一个月,李定宁观摩学习京派牙雕技艺,在故宫如痴如醉地欣赏历代艺术珍品……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把李定宁震撼了。李定宁就像一块大海绵,不断地学习和吸收,然后再进行消化,他用智慧和才情将学到的东西转化成知识,回广州后全盘传授给大新象牙工艺厂的同事们。李定宁说,在北京学习的一个月影响了他的一生,令他对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与牙雕艺术结下了终身不解之缘。


上世纪60年代初,未满三十岁的李定宁已经是七级技工了,而且一出道就当上了“师傅仔”,“师傅仔宁哥”也一直是行业内对李定宁的尊称。

 

开拓题材  升华技艺



从北京回来后,李定宁经过反复思索,提出应保留广州牙雕传统的牙球、牙船画舫、飞龙、花鸟山水特色,还提出应拓宽人物造型、亭台楼阁等题材。他还特别提出要将“北派”精工人物的艺术手法揉进“南派”的牙雕技艺中去。


历史上,象牙雕刻在技法和题材上有“南派”和“北派”之分。北京牙雕是“北派”的代表,主要以人物、花鸟、古代仕女为特色。广州牙雕是“南派”的代表,主要以牙球、人物、画舫、山水、花鸟、动物为主,技法上强调精雕细刻,可远溯至秦汉时期。明清时期,广州牙雕达到高峰,其特点是制作着重雕工,以镂空、透深的技法而闻名。


“广州牙雕在中国牙雕史中历史长远,旧时宫廷中以广州牙雕艺人为多,主要原因是广州比其他地区更早接触到象牙,经过不断的制作,从做手镯、小公仔逐步发展到制作所有的题材。”李定宁介绍说。


作为“南派”的主要代表,李定宁了解到,当时全国大概有一二万人从事象牙手工艺职业,其中做人物的占90%,竞争非常激烈。他认为要做好人物,最重要的是提高牙雕生产者、设计者的素质,使塑造人物的题材贯穿到牙雕行业的几大技艺中去。李定宁曾发表了一篇题为《人是技艺之最》的论文,阐述了“学技艺容易,学艺术难”的观点。李定宁认为,要推动广州牙雕的发展,一定要在原有技艺的基础上下工夫,开拓牙雕人物造型的题材。为此,他首先在古代静态仕女的设计造型上展开了技改突破,在相貌、体态和衣纹等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雕刻要求,力求每个人物题材的产品都体现出艺术美感。


大新象牙工艺厂十分重视李定宁的建议。上世纪60年代,工厂抽调了郭康、罗振成、李定宁组成技术骨干小组,分头下到车间去指导一线工人掌握人物的雕刻方法,研制人物塑造怎样才能做到准、做得美。经过一番努力,大新象牙工艺厂在制作牙雕仕女及其他人物造型的工艺上有了质的飞跃:不仅人物体态更显婀娜多姿,而且神韵逼真。这些仕女产品被那个时期的外商统称为“东方美女”,按8寸、12寸、16寸的精工仕女规格被外贸行业大批订货,成为当时十分抢手的创汇商品,广州牙雕的技艺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这个质的飞跃是李定宁牵头干起来的,而加工的任务同样责无旁贷地落到李定宁的肩上。从1958年到1962年,李定宁差不多每星期都有三个上午扎在车间与一线工人们一道开牙胚、做雕刻、琢磨仕女的相貌神情,直到制作成为产品。


在这期间,李定宁还创作了“渔翁撒网船”的牙雕新产品。他在一段已空心的不成形象牙材料上因材施艺,运用广州牙雕镂空雕刻的技术,镶嵌拼接,将之设计制作成形如撒网船的牙雕作品,再现古代渔民一家大小出海捕鱼的生活情景。“渔翁撒网船”说得上是李定宁“点石成金”之作,此作品一经问世,就受到外销出口的普遍欢迎,几十年过去了,此题材的产品仍一直盛产不衰,深受市场欢迎。


无疑,古代仕女和“渔翁撒网船”是那个年代大新象牙工艺厂的主流产品,占当时广州牙雕工艺品销售量的60%,从此,栩栩如生的牙雕人物造型正式成为广州牙雕行业的璀璨明珠。


1962年,在时任广州市市长朱光的倡导下,广州文化公园举办了著名的市工艺美术展。李定宁参展的《子建会洛神》,是他首创用整支象牙镂空通雕的象牙红梅花瓶,瓶外雕花、瓶内雕刻人物——子建会洛神,该作品获得二等奖;另一件20寸的大型仕女纯粹为静态的人物造型,在此次展会上也获得优秀奖。


在当时的业界,这种无思想内容的仕女作品亦能获奖,实属少有,因出自李定宁的设计,一时间这种仕女产品被业界和商客称为“美人宁”。在其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仕女造型更是为李定宁制作《仙女散花》《麻姑献寿》等大型作品,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李定宁还认真研究现代人物的雕刻技法,大胆创作了反映革命斗争题材的《八女投江》牙雕。他将设计题材从古代美女拓展到当代英雄,进行了时空上的一大跨越。该作品塑造的人物活灵活现、形态生动,被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收藏。


1963年,大新象牙工艺厂将富有创新思维的李定宁调到工厂技术设计室,再次给李定宁提供了施展艺术才华的舞台。李定宁一来感激工厂的信任,二来意识到肩上责任重,设计人员要懂得设计,要能解决技术难题,还要能培养技术骨干。进入设计室后,李定宁负责设计的第一件大作品是《英雄颂》,这是一件以原支象牙材料制作的牙雕座件,高约2.4米,重约40公斤,整件作品将雷锋、王杰、欧阳海、焦裕禄四个英雄人物以立体形象的方式雕刻出来,再现了英雄们的精神风貌。1970年,牙雕作品《英雄颂》终于在广州秋季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展出,并被一位德国驻法的商人看中,以重金买走。


正当李定宁准备在牙雕人物设计上大显身手时,一场“文化大革命”把传统的工艺品打成了“封资修”的产物。不过,该时期的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却一届也没有停办,大新象牙工艺厂仍担负着出口贸易创汇的任务。工厂一方面不得不解散了设计室,另一方面还得要名老艺人继续做些传统题材的工艺产品参加广交会。李定宁重新回到车间做班长带徒弟,他的创作积极性丝毫没有减弱。


李定宁大师作品《麻姑献寿》


“文革”期间,李定宁先是设计和制作了大型牙雕座件《麻姑献寿》。《麻姑献寿》突破了以往牙雕作品受原材料限制做成的产品规格小、造型款式单调的问题。他用整段象牙材料制作麻姑的身体主干,其他造型动作就用零散的牙料,分别制作成型后再采用镶、拼、嵌的技艺手法将各部位连接起来。这种做法使《麻姑献寿》的造型达到1米多高,重约50公斤,规格宏大,人物神态生动仿如真人一般。

 

佳作迭出  声名远播



自此,李定宁一发不可收,他的思维仿佛长上了翅膀,设计了《仙女散花》。该作品在制作工艺上同样采取了《麻姑献寿》的方法,制作的牙雕人物婀娜多姿,飘逸洒脱。随后,他又用镶拼的新技法设计了《七姐下凡》《宝莲灯》《南海明珠》《大圣闹蟠桃》等几个神话题材的大型牙雕工艺品,先后获得广东省或广州市工艺行业的各种设计奖项,赢得一片赞扬声。


李定宁大师作品《如意观音》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新象牙工艺厂恢复了设计室,李定宁任设计室主任。大新象牙工艺厂也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贸易创外汇单位,生产规模和工人队伍空前壮大。李定宁负责全厂的创作设计、技术管理、质量管理、技艺培训。几年后,李定宁被提拔为大新象牙工艺厂副厂长,主管生产技术和设计。当时的大新厂工人队伍已经达到六七百人,是建厂以来规模最鼎盛的时期。


在1982年到1992年任副厂长期间,除了领导全厂的技术工作,李定宁的牙雕艺术创作也是佳作迭出。李定宁的设计风格引起了行业内外的关注,其最具代表性的一件大型牙雕作品就是《群仙祝寿》,这件作品将他的设计风格推向了牙雕艺术的顶峰。


1982年,一名外国商人打听到广州有个姓李的牙雕师傅手艺很好,就通过广东省出口公司牵线找到大新象牙工艺厂,联系到李定宁,想请他做一件又大又有“好意头”的作品,作品的名字就叫《群仙祝寿》。大新厂明确这件作品由李定宁专门负责设计和指导制作。


《群仙祝寿》取材于古代传说,表现了各路仙人赶赴瑶池向王母娘娘献寿礼的一个热闹场面。这件作品用象牙雕刻拼镶制成,集人物、花鸟、兽口、山水风景、亭台楼阁、灯饰、书面等传统雕刻之艺术大成,由数百个雕刻配件镶拼组合而成。整件作品雕刻大小人物共128人,人人情态各异,栩栩如生且惟妙惟肖,有翩翩起舞的仙女,有腾云驾雾的各路神仙,有雍容华贵的王母娘娘……整件作品设计精良,规格宏大,总长1.9米,高1.3米,共用去象牙材料200多公斤,动用技术工人十多人,历时一年才完工。该作品于1983年被评为广东省二轻系统优秀“四新”产品设计一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群仙祝寿》面世后引起牙雕行业的震动,工艺行业的兄弟单位争相前来大新厂观赏。大新象牙厂标出20万元人民币的出售价格,但因当时负责计划经济的市出口公司只给出16万元而未成交。直到1985年,《群仙祝寿》还摆在大新象牙工艺厂的陈列室。就在这年秋季的一天,上海友谊商店派员来到大新象牙厂,看见《群仙祝寿》就想买。大新象牙厂此时开价26万元,最终以25万多元人民币兑换券成交,这在当时就是“天价”了。李定宁和大新象牙工艺厂的同行们正为卖到一个好价钱而喜上眉梢时,上海友谊商店却标出200万元人民币的出售价格。


1988年,《群仙祝寿》在上海以158万元人民币卖给了日本的一位银行家。富有戏剧性的是,这位银行家还通过中国政府批准,邀请李定宁作为嘉宾,护送《群仙祝寿》到日本,在东京游玩了半个月。让李定宁遗憾的是,这件作品尽管由自己亲自护送走出国门,却没能在作品上镌刻上自己的名字。在那个年代,由于中国没有建立知识产权的保护条文,牙雕行业的所有作品,哪怕是艺术大师的佳作,仍然不能刻上自己的名字。直到21世纪,保护知识产权才算落到实处。

 

言传身教  寻求出路



上世纪80年代,作为厂里的业务负责人,李定宁深深体会到,要将行业的核心技艺发扬光大,有条件的应该改革家庭传承,要从单一的师傅带徒或父传子的模式走出来,一定要互相交流。当年在厂里,叫李定宁为师傅的就有一百多人,有些还来自外地,慕名前来请教的。比如某个人原来不是做画舫的,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学会了造船,并不时拿着尚在创作的画舫请教主管业务的李定宁,李定宁就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对方,帮助他完善其作品,结果后来他就成了行业技术领头人。


1990年起,我国作为联合国《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成员国,正式执行禁止象牙原料及制成品贸易的禁令。由于非洲象牙制品不得在国际上流通,李定宁虽然贵为“国字号”大师,同样面临找不到原材料的困境。2000年,李定宁到香港考察,发现世界上开始接受非洲象牙以外的其他材料,如猛犸象牙、河马牙、牛骨等雕刻的工艺品。李定宁也开始接受新材料,他近年来的作品大多用猛犸象牙雕刻而成。


李定宁认为,广州牙雕工艺是经历2000多年沉淀的智慧结晶。如今这门手艺到这辈人手上已经濒临失传,国家有关部门应该予以重视。他希望政府能资助大学生学习这门千年绝技。“外地有越来越多大学生入行了,如果广州牙雕还不奋起直追,几十年后可能就落后了。”


受家庭氛围的熏陶,李定宁的两个儿子李坚成、李斌成得父亲真传,也掌握了娴熟的雕刻技术,小儿子李斌成放弃了公务员职业,毅然投身牙雕事业。他们在父亲言传身教下以精湛的牙雕技法制作了一批长毛象牙、檀香木及香木材料的精良艺术品。


在2010上海世博会“广东周”展出活动上,象牙雕刻艺术大放异彩。李定宁、李斌成的作品《盛世乾坤》57层象牙球参加了展览,两位工艺美术大师还现场进行牙雕制作表演,得到了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等领导的关注。同时,也获得了现场参观者的一致好评。



牙雕《盛世乾坤》由李定宁亲自设计和主刀,主体以巨龙喷出水柱衬托起龙珠(57层象牙球),象牙球上则以敦煌飞天仕女为主题,寓意中华民族当今的繁华盛世,生生不息、歌舞升平、和平进步。其中最为珍贵的57层象牙球直径17厘米,每层都薄如丝纸,且均为镂空雕刻,层层都是同心圆,灵活转动。


尽管儿子李斌成入行已有20多年,颇有成绩,但让李定宁头疼的还是“良徒难觅”。“牙雕这行有个残酷的规律,一个学徒要成为一个熟练的工艺师一般要15年,最起码要10年才能看出对方是否能成才。熟练使用工具至少要3年。”李定宁认为,牙雕想要成为精品,文化和历史底蕴不可或缺。多年前,他曾呼吁要在美术院校开班设课。但让李定宁感到无奈的是:即便一个月给出工资3000元,都没有大学生愿意来,大家都觉得看不到希望。有的人还担心:万一不成才,损失岂不是更大了?这个问题折射出牙雕传承的困境。

 

半个多世纪以来,李定宁的牙雕家族薪火相传,不断绽放出新的艺术生命。作为“广式”牙雕世家的第三代传人,李定宁可谓“青出于蓝胜于蓝”。他既娴熟掌握相材、打胚、修光、开面等一系列牙雕工序,还精于造型设计,并精通圆雕、通雕、高浮雕及多层镂空雕等技艺。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李定宁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师古而不泥古,突破沿袭的框框和材料的局限,形成具有特色的“李氏风格”牙雕。


李定宁坦言,他最引以为豪的并不是自己有多少得意之作,而是他为推动广州牙雕改革所付出的努力。“对我们来说,现在要把重心放在如何更好地利用象牙的材料,如何施以更高的技艺,才能对得起这些稀缺资源,赋予它们更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编辑丨Eason

来源丨《广州文艺家》180期




南国文艺精彩回顾


广州文艺百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